台視
中視
中華電視公司
民視
公視優質新聞領航未來
[2023/4/10]

中華民國電視學會 第二十七屆第三次新聞自律委員會 會議紀錄



會議時間:112年03月15日(週三) 下午15:00
會議地點:台視公司 中廈B1第二會議室(台北市八德路三段10號)
會議主席:左主委燕妮
出席委員:陳委員清河、黃委員旭田、林委員照真
     中視新聞部-張副總監騄遠
     華視新聞資訊台-凌編審照雄
     民視新聞傳播群-胡副總經理婉玲
     公視新聞部-蕭經理丁毓
     台視新聞部採訪中心-陳副主任資敏
記錄:陳思穎

壹、 有關二月中旬劉文正「死訊」鬧烏龍,衝擊媒體可信度,請各會員台分享採訪經過,並針對事實查證就教委員。

台視-陳副主任資敏:劉文正死訊傳出後,台視馬上致電他的前經紀人─夏玉順,他不但親自證實死訊,甚至表示已在台灣舉行法事了,因此就先以快訊的方式露出。之後又傳出劉文正在新加坡友人駁斥他的死訊,我們再次求證夏玉順,他還是信誓旦旦表示劉文正已死。另外除了夏玉順外,我們也找了其他消息來源:包括甄妮、及劉文正在美國的鄰居楊耀東等,但都連繫不上。基於夏玉順和劉文正的關係,我們初步信其為真,但仍持保留態度,因此當天我們兩種說法都有處理。第二天我們也有澄清並將夏玉順兩天說法迥異對比呈現讓觀眾了解我們確實有查證。

民視-胡副總經理婉玲:民視第一天是採信夏玉順的說法,所謂的經紀人本來就是代表發言、甚至比親友更有權威的。當各界開始出現質疑時,我們也迅速將訊息撤下得知劉文正的親人出來作證反駁時,也在電視上做更正,同時繼續跟夏玉順聯繫。但通常跟一個有代表性的人物溝通後,也不太會再去懷疑,除非是有人來提醒告知,若沒有充分證據,懷疑人家死訊也是很奇怪的事情。

公視-蕭經理丁毓:公視詢問了資深娛樂記者,盡可能去查證夏玉順的話。同時評估夏玉順的可信度,若劉文正已退出大眾視野,夏玉順是否還算經紀人,雙方的聯絡又是否屬實。當時公視沒有劉文正的資料畫面,依本台的製播準則,這種狀態的娛樂新聞並非必載,我們便以不報導為方向後來確實無從查證便只交給網路繼續跟進。

中視-張副總監騄遠:劉文正幾乎是斷聯狀態他離開大眾視線30年,且電視台在沒有資深影劇記者的狀況下,第一時間查證碰到相當大的困難、甚至遇到夏玉順說謊。電視台缺乏資深影劇記者,碰到這種事,就遇上查證的困難,但我們仍然盡可能的找了資深的藝人去求證,也問了像伊能靜等昔年劉文正子弟兵去查證,但都沒人確切與劉文正直接聯絡。雖然陸續有其他訊息,但可能都為媒體與其友人間的交互詢問,還是無從證實死訊。後來發現錯誤之後,第一時間先將所有包含網路的播出全數下架,同時再聯繫夏玉順。

華視-凌編審照雄:華視是公廣集團一員,所以在處理相關新聞時就自我提醒需謹慎,或許在此事件有幫助我們踩煞車。所以我們不用肯定的口吻去處理,甚至把其他有可能的相關說法並陳在標題上做處理。第一天報導幅度沒有很多,訊息更新也會再加入到新聞內,但還是有檢討的必要。只是在新聞及收視率間的取捨,可能對每台都是一個非常大的考驗。

陳委員清河:我認為在藝人新聞的處理上要非常謹慎,但也了解各位確實很難再找到相關的消息來源,這個案例對媒體而言是傷害,同時也是一個教材。曾跟夏玉順接觸過的人應該都了解他的為人,若當時能減緩處理速度,或許可以減少傷害。

黃委員旭田:情感上我認為大家蠻無辜的,但在判斷上,若只有唯一管道可以獲取訊息,那無法查證時是否還要使用,好像無論如何也不該只有單一資訊來原。在未出現其他說法的情況,而無法證明唯一來源的資訊真假時,是否至少給他一個同樣的位置,表示我們沒有漏掉任何的可能性,也許傷害會比較小。另外是否向大眾報導時加上但書,例如:資訊取得非常困難,但因不排除可能性,還是要向大家播報等,媒體應該可以有權表達自己的困擾。且劉文正從來沒有被找到過,本身就可以是一則新聞,也可以順便解釋這件事。

林委員照真:可能因為我們常看電視,只要看到有一個影劇人員的動向,就知道靠著收視率賺錢的機會來了,之前也有很多案例且現在的媒體生態好像變成,你有我不能沒有。所以在第一天有夏玉順的採訪來源後,大部分媒體都有報導第二天再做澄清或更正時,同樣有收視率。加上多數收視率調查皆為40歲以上,那電視台在判斷上一定會播,所以我覺得電視台可能沒有那麼無辜。

左主委燕妮: 此案的確是相當獨特的案例查證上有其困難度,但仍請各會員台對於名人死訊能多方查證,避免單一消息來源,如有不同說法,新聞報導時可同時並陳,持保留態度處理另也可將查證困難度的過程告知觀眾。

貳、 民眾關心2024總統大選,然而近日記者在其他新聞場合先行等待,待總統大選話題人出現時,便提高聲音分貝收音、唱名詢問副手人選。這樣的新聞報導是否有新聞來源依據?如此的採訪方式是否合宜?(提案:林委員照真)

左主委燕妮:第二議案為照真委員提出,請委員說明一下。

林委員照真:在賴清德尚未成為總統候選人身份時,我們就高聲問他蕭美琴、鄭麗君等副總統搭檔人選,這兩個名字背後有沒有新聞來源、若沒有,為什麼記者可以這樣問。因為這個問題本身就製造了一個新聞,而且同樣的手法也出現在其他的候選人身上,同時也想知道大家是怎麼進行新聞處理的。

台視-陳副主任資敏:我們在採訪事前有先跟主辦單位知會過,屆時當事人回不回答就是看他本身的意願,另外訊息來源有可能是資深的黨政記者利用其人脈關係掌握到的,或是有平面媒體報導出來,我們希望詢問當事人的態度或反應。

左主委燕妮:我們也希望能跟當事人求證,但特別是正、副總統這種等級,可能很久才開一次記者會,若想要跟他們親自求證,也只能用這種方式。國外的媒體如CNN,有時對拜登總統也是會用這種喊話的方式。

公視-蕭經理丁毓:國際採訪的現場確實也會這樣喊,只是台灣在語言使用上更為直接。我們會事前跟主辦單位,甚至主要是核心幕僚打招呼,畢竟我們不能成為一個喧鬧者,特別若是高階的政要,有時還有安全的問題。此外,名字來源也可能是,已被這條主線經營很久的資深記者,特別是平面大報政治線的記者,已經點過名、寫過可能的人選,也會是大家當時會想問的名字但妥當與否我們也要檢討。另外記者在採訪時,除了環境音外也需要有言語的現場音,用這種典型的方式是最快的,哪怕元首或政要的一個眼神、手勢,在呈現上就是有一些訊息跟畫面的提供。

中視-張副總監騄遠:消息來源個人覺得,其實就是某些資深媒體人,他們從很多政治人物的談話中,去找一些蛛絲馬跡來製造收視率或話題。那我們聽到有這樣的訊息來源,查證當然問本人是最有權威的。我不認為喊話這件事情有錯,因為現在記者採訪越來越困難,只能自己求生、把握時間去爭取當事人第一人稱的說法。

華視-凌編審照雄:假設當時沒有提問的電視台,回去也用了這一段訪問,那是基於什麼理由,我覺得這個是比較有趣的。另外目前電視台的記者都比較年輕,各線可能也沒有跑很久,所以或許是根據平面、其他媒體,或者是他主管授意,才在現場發問。但基本上我也認同張副總監所說,他就是要讓新聞在呈現上比較活潑熱鬧,那是否真的代表此台立場,我覺得倒也未必。因為我們也知道賴清德一定不會回答,所以可能去用這樣的心態,來採取這種處理方式。

陳委員清河:首先我非常認同照真委員剛剛所提,現場問題的消息來源,不關心政治的人是否會覺得媒體似乎在暗示什麼。這件事情感覺對媒體從業是蠻大的傷害,因為不是全民都像我們瞭解、或知道問題的背景,媒體在現場應該只是報導新聞,那問題的出現是否過於突兀。

黃委員旭田:就像剛剛校長講的,若是有造局的角色,就很多的可能性:例如見光死、拉抬聲勢,或是測風向。可能某些台的高層有政治傾向,所以他會示意或要求喊話。另外像有些已經成為名嘴的公眾人物或前媒體人,他們就喜歡做這些事,因為這對媒體來說是某種程度的消息來源,也被迫或不得不選擇跟進。問題在於我們怎麼去判斷是否有造局的行為?如果有又是哪種可能性?另外需要現場聲音這件事,在聲音、問題都可能不得體的情況下,究竟要怎麼做,新聞界是否該自己討論一下。例如對嫌疑犯喊話,站在律師的立場我也可以理解,因為偵查不公開的尺度越來越被落實,所以越來越難報,但在我看來,媒體的報導方式等於是審判,也許在你的業界有這個需求,但當事人可能承受不了媒體壓力,是否對當事人或其周遭造成很大傷害。

林委員照真:若對方已確定成為總統候選人,那個時間點再問副手是否會比較自然。另外電視到現在影響力仍是所有新聞傳媒中最高的,但我們的年輕記者在現場,只是照主管的指示去做或是我要問什麼,還要先告訴主辦單位或幕僚,記者的格變成完全沒有這是否會讓觀眾覺得我們失去了一個新聞記者的立場。

左主委燕妮:此種新聞採訪方式對以聲音畫面為主的電視新聞來說,有時是不得不的方式,記者發問也是天職,但問的時機、如何問的妥適以及處理手法,可以再討論。各會員台也可透過教育訓練,教育記者提問技巧,在露出時也要慎用,避免變成媒體在帶風向。

參、 臨時動議
(無)

肆、 散會

中華民國電視學會 版權所有
台北市大安區光復南路一百零二號六樓
電話:02-27216435 傳真:02-27218824

民視新聞